- · 《中国住宅设施》栏目设[06/28]
- · 《中国住宅设施》收稿方[06/28]
- · 《中国住宅设施》投稿方[06/28]
- · 《中国住宅设施》征稿要[06/28]
- · 《中国住宅设施》刊物宗[06/28]
中国住宅:集体价值的稀释与再造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中国住宅是中国家庭的空间聚落形态。作为一种基层社会组织,中国家庭曾经是垂直一体化的集体利益共同体的典范,为中国前现代社会的“族本位”组织提供了伦理基因;而在过去一
中国住宅是中国家庭的空间聚落形态。作为一种基层社会组织,中国家庭曾经是垂直一体化的集体利益共同体的典范,为中国前现代社会的“族本位”组织提供了伦理基因;而在过去一个世纪中,中国家庭也在现代化的冲击下经历了一个被解构和重组的过程,中国住宅也因这一内在关系的演变而发生了相应的转变,成为中国人集体命运的物证。中国住宅的历史也是一部与中国家庭、国家和社会的革命史相平行的建筑史。
_ 客家围屋。
_ 四合院。
合院住宅与大家族
古代中国的“家国同构”关系被平行地反映在从国家到家庭、从城市到乡村的空间同构之中。它们几乎都可无一例外地被描述为“一组被墙围合起来的建筑群”:被长城围合的国家,被城墙围合的城市,被院墙围合的家庭。“围墙”在强化中国礼法秩序的控制性的同时,也显示了东方农耕文明的内向性。与游牧文明不同,农耕文明对土地长期驻守的生产要求,形成了以墙圈地的财富积累模式,并为了管理这种财富形成了严密的官僚体系和家族谱系,其终极空间造物便是在《周礼》中被描绘为“九畿”的理想国模式。合院住宅正是这种天下观中的终端空间,它不仅为基层的宗法组织提供了最小化的围城模型,同时也将“治国、平天下”的宏大蓝图微缩在“修身、齐家”的尺度内。
这种“墙套墙”的同心圆模式之中,有关“天人关系”的风水理论和“人际关系”的礼法制度,被精确地映射到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营造、从方位尺度到形制色彩的日常空间之中。空间结构秩序井然与家庭成员的长幼尊卑有着几乎量化的平行关系。合院住宅的中堂供奉着家族列祖列宗的牌位,其他所有在世的家庭成员的“宅”则围绕着这一具有精神中心作用的“家庙”,以等级森严的序列展开,从而在方位上体现长幼有序、尊卑有序、主客有别、内外有别的差序格局。合院住宅以“宅”合“院”,“宅”与“院”有着实虚互补的辩证关系:“宅”可以是实的“院”,“院”可以是虚的“宅”。“院”不仅可以接纳天地之气,也为“宅”提供了公共空间。而这种公共空间也因为其所处的内外方位差异而有着全然不同的用途:道貌岸然的前庭被家长用于展现他在内政中的权威和外交中的地位,而隐秘的后院则通常被开发成为风月无边的后花园,这里,内外院落展现了儒与道这两种本土价值观在空间上的辨证关系。它们为家族成员提供了出入于现世生活的可能,并令其中生活的中国人进化出自律和纵情的双重人格。
四合院是合院住宅的最小模块,而在大型合院住宅中,这一模块在同样的轴线规则和等级序列中拓扑延展,使得聚族而居的大家庭可以按照院落进数自我复制,凝聚成高度团结的集体利益共同体,它不断扩建的过程也是其财富积累和人口膨胀的兴旺过程。在扩建方面,城市中的合院住宅通常要受到行政等级的约束,而乡间却有着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这使“城—乡”分别在“国—家”的治理下实现了统筹发展。一个豪门望族通常可以达到一个城池的尺度,这些“宗族城池”外在于国家行政管辖下的城市,在辽阔的乡间彰显着它自成体系的自治能力。行政城市的形态大都因遵循自上而下的大一统法式而千篇一律,而乡间的“宗族城池”则在漫长的自治历程中演化出具有地方差异的住宅类型。这种演化足以证明:在求同存异的治国框架下,中国住宅可能因为某种非行政的、自下而上的力量而改观。
_ 合院住宅。
商品房与移民家庭
如果说传统中国住宅的核心在于其源自农耕文化的集体理念,它的根本转变则发生在这种理念遭遇外来冲击之时。在近代租界城市发展起来的工商业打破了“重农抑商”的农本主义,从而将工业革命、产业运动和都市化植入中国。与传统中国的行政城市划分不同,这种基于西方样板的都市化运动因追求高效生产而强调社会分工,因资源高度聚集而导致人口的高密度和生活的高成本,这极大地有别于过去稳定的、低成本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从而势必影响到与之相关的居住方式。大量人口在上世纪初的持续动荡驱使下涌入拥有治外法权的租界,这些新移民们不仅带来了劳动力资源,也带来了对住房的紧迫需求。新式住宅在近代城市化运动的催化下应运而生。
在租界城市中发展起来的多层住宅,延续了中国某些多层山地合院住宅(如徽式合院和客家土楼)的空间结构,同时混合了欧洲的一些集合住宅(如在产业革命之后发展起来的联排住宅)的类型。山地合院住宅因平地面积不足而垂向发展成“多层合院”,它们比单层院落具有更高的密度,同时又兼顾了中国居民对院落空间在风水和公共性方面的需求。然而在土地日益稀缺的租界,这种需求也变得日益奢侈。传统的“宅—院”关系在市场的驱动下逐渐失衡:垂直合院的层数不断攀升,院落也被压缩成为了天井;由开发商提供的这些商品房逐渐以可支付的实用主义取代了高成本的理想主义。
文章来源:《中国住宅设施》 网址: http://www.zgzzsszz.cn/qikandaodu/2020/1004/601.html
上一篇:莫让中国式社区成为精神孤岛
下一篇:中国经济发展与亚洲经济崛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