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住宅设施》栏目设[06/28]
- · 《中国住宅设施》收稿方[06/28]
- · 《中国住宅设施》投稿方[06/28]
- · 《中国住宅设施》征稿要[06/28]
- · 《中国住宅设施》刊物宗[06/28]
莫让中国式社区成为精神孤岛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宋文洲日本软脑集团创始人,是第一个在日本创业上市中国企业家,被称为“在日本最知名的中国人”。2008年他起诉渣打银行,被誉为个人胜诉银行的里程碑。宋先生现活跃于中日管理
宋文洲日本软脑集团创始人,是第一个在日本创业上市中国企业家,被称为“在日本最知名的中国人”。2008年他起诉渣打银行,被誉为个人胜诉银行的里程碑。宋先生现活跃于中日管理、经济评论界,还担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高层管理培训中心顾问。
为了凑足做晚饭的材料,我老婆驱车走了好几个超市。先在日资便利店里买了奶酪,再去附近的菜市买新鲜蔬菜,然后去高档超市买些放心的肉类,路途不近也不远,可停车还是费了些周折。
我们小区的大爷大妈,要做几站公交,才能买到合适的菜。我想,如果他们到了走不动的时候,应该会离开这里吧,或是住进敬老院,或是到更方便的小区。连买个菜都如此不便,那么他们生病了又如何是好呢?我能想象得到他们去医院的艰辛,更对那人山人海的医院挂号以及爱理不理的医务人员望而生畏。我们小区位于北京亮马桥使馆区,在这种被俗称“豪宅”的小区,生活起来仍是诸多不便。
和国外相比,在中国城市生活非常不舒服,即使是首善之区的首都,即使是在地价昂贵的市中心。我想,最大的原因可能是没有社区概念,各种服务也没有进入小区,即使有服务进入,也是些不规范的小贩游商,没有形成社会规模,没有现代化管理,甚至没有受到应有的行政管控,处于违章违规状态。
没有社区化的小区
按理说社区如此不便,应该为各种服务型企业提供了巨大商机,那为什么在中国就没人去做这些生意呢?我觉得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的所谓社区根本就不是社区,而只是小区,或者说是聚居地。
什么是社区?如果你去过上海附近的周庄,如果去过日本东京的浅草,你会体会到社区的意义。社区不只是集中建设的一片房子,也不是一群居民,而是一个社会,一个互相信任,互相交流,互相服务,和谐而又温馨的家园。
作为热门景点,周庄和浅草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平日里都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但是这并没有破坏他们的社区凝聚力。他们知道邻居是谁,更知道互相照应。小区里有寺庙,也有其他公共设施,大家齐心协力维护寺庙等公共设施,更注意保存那个社区固有的文化。共同庆祝各种节日,定期举行居民活动,是社区文化的一大特征。
可是中国城市有几个小区里有这样的文化因素呢?住了几年都不知道邻居是谁,没有人出来一起清扫街道,没有人主持社区文化互动,更没有各类节日庆典。所有的管理都推给物业,居民委员会也是虚有其名,没有人愿意去参加公益活动。
按理说,社区是大家共同生活的社会区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居民的互信和交流。社区商业也必须围绕信任和信赖运行,如果想赚大钱,恐怕最好不要进社区经营,即使进了,也只会事与愿违。
我不否认可以有大型连锁店甚至是星巴克、麦当劳进入了社区,但是,如果这些店铺能在社区存活下去的话,他首先要赢得的不是商业操作,而是对社区文化的理解,试图去成为社区的一员。对店员不要求俊男靓女,但最好不要太流动,最好能记住常客们的名字和喜好,如果知道每个孩子的家长是谁就更好了。
社区里的服务和街面上的服务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这种作业在商业上并不高效,但恰是社区服务的卖点,也是社区服务战胜其他服务,尤其是电商的唯一手段。因此,想赚大钱的人,千万不要瞄着社区服务这个空白。在中国社区文化没有形成之前,最好不要赶风潮炒概念去碰什么社区商业,因为其前提还不是社区,而只是小区。
把几条街封起来,把社区搞成独立王国式的小区,这既妨害公共交通,同时降低了对基础人员的检查力度。从来没小偷被围墙挡在外边的。只是没有商户来,让小区越来越萧条不便
自我隔离
中国的高房价已被吐槽太多,成了这个星球的奇葩,但说实话,居民区的建设实在太不人性。首先,每个小区都被高墙围着,进出都需要刷卡,小区里不会有路过的行人和车辆。在北京最繁华的地段里,也会有别有天地的小区横贯在那里,路人只能绕道而行,绝不被允许放进小区去闲庭信步。如此一来,貌似安全,其实际上是一种自我隔离,把自己弄得非常不方便。一是出去要绕很多路,二是拒绝了流动客户,使小区失去了商业价值。不知有没有专业的机构评估过,这样做安全系数是更高了还是更低了?我想这些围墙充其量也只是自欺欺人的心理安慰而已。
文章来源:《中国住宅设施》 网址: http://www.zgzzsszz.cn/qikandaodu/2020/1004/600.html